公共場域的美學軟實力

  • 公共場域的美學軟實力
2019-09-22

公共場域的美學軟實力


  文化,是經過世代傳承而被認同的價值觀,在衝突、對峙、交錯與融會的過程中,形塑出特有的表徵,並成為一種在地特色與價值

  台灣民眾的美感學習歷程,從單一到多元,從盲從到深度的博學,從箝制到自由地論述,民眾從最初的美學認識與期待,走過了數十年,而有今天眾多的形貌。一種美學閱讀新方式與創造新的文化價值在你我心中駐足。

  日升月鴻,有幸參與推動一種美學閱讀新方式與創造新的文化價值之演變與發展。

  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社會文化史的切面,台灣隨著社會經濟成長後,物質生活的提升、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公共空間的藝術情趣和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促進近代公共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當代藝術的民主化運動,使得藝術品從博物館中走出來,進到公共空間,轉而融入公眾生活,藉景觀、環境、藝術、文化等跨界整合,美學思維已成為生活顯學。

 

簡述台灣公共藝術的發展與歷史文化關係,從日治時代開啟台灣的雕塑史

  1960年代,學校教育引進西方西方抽象思潮,到70年代的鄉土運動與歌頌所陳設的配置形物,80年代受歐美與日本的當代思潮,90年代文化藝術獎條列通過,爾後2000年全球化藝術生態,裝置、數位科技等複合媒材讓台灣公共藝術以更自由與開放的後現代雕塑型態出現,藉顛覆、誘發與創造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豐富了台灣公共藝術發展,美學生活的記憶烙印在台灣各個角落。(推動了美學生活化的觀念之演變與發展)

  日升月鴻,為此實踐生活美學所努力,內文編集這幾年來所堅持的結果,從私人空間到公共場域,如:韓國藝術家車鍾禮的木雕作品,精細雕琢後呈現柔和優美的弧線,為村泉建設「國際萬國中心」的空間增添了溫潤的視覺美感;林家慶使用傳統的卡榫結構來表達他腦海中的維度異想,為母校南山中學設計了〈騛躍〉和〈承先啟後〉兩件作品,以飛馬掙脫石頭迸出來象徵突破框架、進而蛻變,以此勉勵畢業生:「勇往直前、超越自我」,及大隱開發「頤海大院」、太子建設「太子馥Ⅲ」、中悅機構「捷寶新世紀」、玉山銀行「大墩分行」、昇捷建設「昇捷天沐」、國美建設「國美信義商隱」、興富發建設「台北一號院」、台北君悅飯店大廳……等公共空間,將藝術貼近我們的生活,藉此喚起新的美學認知與生命態度。日升月鴻不只是推廣藝術來美化環境,而是讓大眾重新思考藝術對公共空間和都市景觀的意義,從藝術性的專業觀點引入常民思維的創意,缔造出另一種藝術之餘的公共意涵。(公共藝術不僅提升整體建築的視覺和品味層次,同時烘托社區價值與凝聚居民意識,進而引領未來的城市經營者們,打造全民美學的環境,『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不單單只是口號,而是將藝術與生活完美融合,成為一種永恆的記憶。)

  日升月鴻,深耕於生活美學與文化價值,期待這美的軟實力,能以開闊的心,沒有年代的隔閡、區域性限制及語言差異輕鬆地滋養台灣人的心,期待美的力量能永續的延續於現在和未來。

回文章列表